在我省关天经济区腹地、国家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坐落着一个以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环保农资、电子配件、食品加工等产业的标准化厂房园区——杨凌富海工业园区,它位于杨凌示范区东段,交通便利,园内水电等生产配套服务设施齐全,总占地面积约387亩,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3.5亿元。园区以良好的硬件设施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企业纷纷入驻,已逐渐成长为西北地区较大的产业集群聚集地,为杨凌乃至全省的相关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秉着惠企、便企、利企的招商理念,旨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企业入区投产进程,促进示范区产业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开展多方论证、科学部署、精密筹划,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规划富海工业园区建设,计划2018年底全部建成。
(杨凌富海工业园区鸟瞰)
目前该园区累计入驻企业14家,其中规上企业4家,2017年实现工业产值18亿,完成税收2.3亿元,解决就业2000余人,极大地带动了杨凌及周边地区的就业问题,切实提供了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入驻企业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作为首个入驻园区的杨凌秋欧汽车制作有限公司,从谈判到开工建设仅用时一个月,项目投资方为日本株式会社中央制作所,总投资额3500万元人民币。投资方正是看中了杨凌示范区规范、优惠的营商环境和政策,看中了富海工业园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化的便利,更是看中了杨凌作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该公司入驻园区后,主要为国内丰田汽车和铃木汽车提供配套,年产值约2亿元人民币,年上缴税收1000万元以上,直接带动就业100人以上。
同样入驻园区的的杨凌美畅新材料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电镀金刚线及其他金刚石超硬工具研发、生产、销售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被列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陕西省重大工程项目,先后评定为陕西省企业技术中心、杨凌示范区工程技术中心,成为2017年陕西省唯一晋升独角兽的企业,估值达千亿元。从选址注册到成长为独角兽企业,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企业员工从最初创建的8个人到现在约1700人,2017年净利润就达到6.78亿元。正如公司董事长吴英说的:“美畅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杨凌示范区提供的便利的落户条件和鼓励创新,助力产业链优化升级的各项举措,得益于富海工业园区齐全的产业配套设施和销售渠道。”
(杨凌美畅新材料公司)
的确,走进富海工业园区,整齐划一的办公楼盎然耸立,园区内的绿化生机勃勃,齐全的基础配套设施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打消了企业的后顾之忧。园区内的企业按照轻资产管理方式租厂房、购设备,省去了大量的购地、建厂房等生产资料投资。由于这里三通一平一到位,企业可以直接入驻生产。另一方面,由于杨凌拥有三所高等院校,科研成果多,人员素质普遍较高,人才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也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2018年以来,杨凌示范区提出“大力实施3631方略,建设全省一流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更是为富海工业园区的提升提高了着力点和指南针。同时,园区不断加强企业间的交流沟通,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密切了相关产业间的关系,彰显了产业化集群的优势。园区还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取彼之长,弥己之短,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为入驻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
根据新形势下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要求,杨凌富海工业园区积极行动,全面部署,努力查找缺漏,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紧盯企业反映的重点问题,安排专人跟踪负责,形成闭环管理。同时,园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举一反三,根据不同企业制定灵活的政策措施,直奔园区企业难题,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加科学的实招。例如最近设立的富海工业园运营管理事业部,保证了入园企业反馈问题第一时间与园区的“联通”;启动总投资2000万元的四项截污工程,基本解决了工业园区北片区雨污合流问题,保证了北片区雨污管网的“畅通”。
杨凌富海工业园区全面落实“3631”方略,加快推动主导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园区内机制体制,优化产业升级,努力争当提升营商环境的排头兵,以过硬的基础设施和保障吸引企业入驻,以“店小二”和“服务员”精神服务于园区企业,以为产业集群化的优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大便利。